历史

第三百五十五章 达成合作(1 / 1)

推荐阅读:

千字一元,这还了得?如此惊人的稿费,真的不是狮子大开口?这还不算完,只听姜玉楼说着让几人更为震惊的话:“这不过是前一天的价钱,今天我认识了何小姐很开心,一千字,两千块。”众人听得都呆住了,即便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王濛也不禁变了脸色,轻轻吁了口气:“玉楼这是在开玩笑吧,这么高的稿费,谁会付?”何锦莲在震惊过后,却仿佛很赞同姜玉楼的说法,朱唇轻启:“说真的,这不算高,姜先生的小说在大陆、香江和岛国都卖的好,自然物有所值!”姜玉楼有些意外,星岛日报社换了个人来谈,就愿意答应他远超市场价的稿酬?果然,何锦莲接下来的一番话证明了星岛日报社并没有变得慷慨大方。只见何锦莲神闲气定往下说:“只是——只是我们星岛日报社实在付不起——咳咳咳!”姜玉楼听了,神色如常,并未如何锦莲所想会勃然大怒,反而轻轻说:“那就拉倒!”他举起酒杯,在手中转了转,方才一饮而尽,之后轻声一笑:“我这人一向不喜欢强人所难,买卖全凭你情我愿!何小姐,你说对不对?”何锦莲笑如春日风,却怎么也猜不透他的心思。王濛感觉气氛有点不对,连忙拽住他的衣袖,“玉楼,你还是学生怎么能喝酒,来来来,这有茶水,你还是喝茶水吧。”汪老倒是看出点什么,这个女人的目的怕不是姜玉楼,他和王濛这小子只是顺带的。想明白后,他也不说话,就当自己是个透明人,低头吃饭。姜玉楼笑着应下,权当给王濛一个面子。“姜先生,这杯小女子先干为敬,也是给您道个歉。”何锦莲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颇有些豪爽感。姜玉楼说道:“这话是怎么说的,咱们都还没聊几句呢,怎么就给我道什么歉。”“姜先生,我这次专程来燕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代表我们《星岛日报》和程副总编向你表示歉意的。”何锦莲脸上露出几分歉意的笑容,道:“姜先生,其实我们程总编非常希望能和您达成合作。只是他这个人吧,是个急性子,不等笑话来。”一个娇滴滴的小姐姐,在姜玉楼面前可怜兮兮地说抱歉,着实把他给整不会了。倒也不是觉得受宠若惊,这不至于,只是觉得对方好手段,找这么个穿着打扮时尚前卫的漂亮女人来,要是一般人,还真有可能被迷糊住。“何小姐多虑了,我之前说过,合作本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程先生作为星岛日报社的总编辑,自然有权利向看好的作品报出自认为合理的价格。”姜玉楼淡淡说了句。““我算是听明白了,说来说去都是误会一场。”王濛这时冲着两人笑道:何小姐为了这件事特地从香江飞到燕京,可谓诚意十足啊!”姜玉楼只是淡淡一笑,没有说话。所谓诚意,不过是利益而已。就连一直埋首吃饭的汪老隐忍不住鄙夷地看了老王一眼,这个老王,年纪一大把还惦记人家小姑娘,不害臊。不过他又隐蔽地打量姜玉楼一眼,他可不信香江报社的人会特地跑到燕京,就为了给人道歉?小姜无官无职的,凭什么,凭他年轻长得帅?姜玉楼心里跟明镜似的,客气地聊两句后,他就知道自己没有猜错。何锦莲道歉是真,为了他的小说版权也是真。听她的言外之意,星岛日报社似乎对《情书》志在必得,价钱什么的,都好说。只是除了《情书》外,还有姜玉楼的其他几部作品,何锦莲希望能拿到版权。区别在于《情书》是留给《星岛日报》的,其他的几部作品则是何锦莲为她正在筹备的《星岛日报星辰版》准备的。近些年,香江和湾湾的文学作品受众都在变多,这本来是好事,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读者往往喜欢那些艳情,聚焦两性视角的作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是有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何锦莲和星岛日报社的社长关系非比寻常,她也知道自己的名声如何。但是她也有自己的苦衷,她是文学系毕业的,但是香江这个环境,女编辑的境遇并不好,再加上种种缘由,她才进了公关部。只是她人虽然在公关部,心里却一直放不下编辑事业。刚好社长偶然间聊起过星岛日报社想在湾湾打开局面后,她就自告奋勇,负责其中的某一板块,这才有《星辰版》一说。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社长是同意她去湾湾的星岛日报担任编辑一职。不过稿子却要她自己想办法,也是巧合,就当她一筹莫展之际,姜玉楼这个名字出现在她的耳朵里。直到她了解姜玉楼,了解他的作品后,她才明白什么叫才华横溢。香江和湾湾文气自古衰弱,这些年有些起色,还是因为大陆的文人去两地生活,两边的文坛这才有些好转。 但随着那批人年纪渐渐变老,后继无人也让他们愁坏脑筋。哪里像大陆这边,出色的作家从来没有断过,一批接着一批,一批更比一批优秀。尤其是姜玉楼,这种顶级文人,不管是谁都会重视。何锦莲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心思,比如让他为自己的负责的板块供稿。

>她相信,姜玉楼是绝对有这个实力的。区别在于他愿不愿意这么做,来之前,她对于如何说服姜玉楼,心里是有预案的,可谓把握十足。只是见到姜玉楼的真人后,她有些傻眼。无他,姜玉楼实在太年轻。要知道她已经三十多岁,处于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年纪。但是,她这个年纪的人,对付那些老男人还行,对付姜玉楼的话……她把这个念头迅速掐掉,本心里,她也不想让任何人小看,包括姜玉楼。总要与过去做个切割。以前,何锦莲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女子,但是未来,她想当一个让无数文人折腰的女编辑,甚至是主编。想法很好,但她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是要考虑清楚该怎么说服姜玉楼。何锦莲思前想后,终于想到一个方向。“《星岛日报》是星岛新闻集团旗下的报纸,创始人胡先生不仅是报业巨子,同时也是爱国商人和慈善家。”何锦莲滔滔不绝的向姜玉楼介绍着胡先生的生平,这些他也真的听进心里去。姜玉楼还知道,星岛日报社属于偏左派的报纸,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表态过,但也为祖国说了不少好话。在这个年代,香江有一家偏向祖国的纸媒体是非常重要的。喉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星岛日报社还在布局湾湾,那他更要支持了。尽管程怀澄以为他年轻见识浅薄,想占他姜某人便宜,让他被恶心得够呛,但商业行为是商业行为,在面对大是大非上,姜玉楼心里还是有数的。说白了,如果日后他的作品在湾湾发行,多几个湾湾读者,能影响到岛民对大陆的看法,他现在所做就是值得的。于是乎,他欣然答应了何锦莲的请求。“姜先生答应了?”“嗯,但是稿酬方面不能含糊。”“这个您放心,来之前我就得到社长的授权,价格方面绝对让您满意。”何锦莲紧接着就报出价格,其中《星岛日报》连载《情书》的稿费标准定在了千字六百港纸,这比金先生给他的稿酬还要高一百。当然,两者情况也不同,不能这么比较。“这个价格我很满意。”姜玉楼笑着点点头。早开出这个价格,哪里还有这么多事情。这个稿费标准,即便是对比《情书》在岛国首次出版的时候也毫不逊色了。对方给出这个稿费,姜玉楼自然是高兴的,可他心中却有些疑惑不解。一部已经发表的《情书》,全篇二十余万字,以千字六百块,稿费超过十二万港纸。对于一家报社来说,这绝对是一次大手笔的稿费支出了,何锦莲又不是《星岛日报》的主编,她是怎么说服星岛日报社社长的?姜玉楼没有隐藏心中的疑问,问出了这个问题。何锦莲巧笑嫣兮,“姜先生难道连自己说过的话都忘了?”“我说过的话?”“姜先生真是贵人多忘事,忘了给陈副主编说过的话了?”“哦,是那几句话啊。”姜玉楼显然想起来了。何锦莲也没有继续卖关子,“我们社长在国内有些关系,姜先生名声也传到了我们社长的耳朵里。而且他还打听到姜先生的《情书》不仅在内地卖的好,在岛国更是创作了销量奇迹,听说电影改编版权都卖了出去。据我所知,内地、香江、湾岛的文坛当中,还尚未出现过如姜先生这般能够在海外市场卖座的作家。”合理,确实很合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