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百八十六章 投资两百万的电影项目(1 / 1)

推荐阅读:

燕京的饭店内,姜玉楼再次见到张亿谋和陈恺歌。两人觉得挺不可思议的,这才不到一年时间,姜老师竟然已经解决了电影厂的问题,而且还是北影厂啊!别看全世界都电影厂制度都在走向落寞,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是北影厂呢。能和这样的巨无霸电影厂拉上关系,对他俩来说是受用无穷的。“姜老师,谢谢您!”两人很是感激他做的这一切,自然是真心实意的感谢。姜玉楼摆摆手道:“谢什么,这不是我早就答应你们的。只是一开始,我也不确定是哪个电影厂。”笑过后,他又道:“让你们准备的东西,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张亿谋看向陈恺歌,陈恺歌点头道:“准备好了,要不我先给您过目?”“不用,一会儿直接给汪厂长就好。”姜玉楼摇头道。正说着,汪蓬龙走了进来。他只是扫了一眼,就看到了姜玉楼三人。然后,他就笑着走了过去。姜玉楼领着两人迎了上去,然后笑着道:“汪厂长,人我给你带过来了,一会儿有什么问题,您尽管问。”“麻烦小姜你了。”汪蓬龙和善地笑道。然后,他又看向张亿谋和陈恺歌,“你们就是陈恺歌和张亿谋了是吧?”“领导您好!”两人恭敬的问候道。汪蓬龙笑着点点头,“来,咱们坐在说,别太拘束。”四人坐下后,汪蓬龙问了一些关于他们学业方面的事情。其实,也是在侧面了解两人的学习情况。毕竟是个承载着上下期望的电影项目,汪蓬龙作为厂长不能不慎重。张、陈两人也明白,自然是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深怕哪里回答的有问题,让汪蓬龙不满意。实际上两人多虑了,汪蓬龙对于他们的回答还是很满意的。别的不说,就基础学识方面,掌握得非常扎实,甚至比他们厂里老一辈的导演还要好。不过基础也只是基础,他更想知道的是关于年轻导演关于拍摄的想法。汪蓬龙问出这个问题后,陈恺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项目书,递给了他。“领导,这是我们准备的项目书,请您过目。”汪蓬龙眉头一挑,倒也没有太过意外。他接过项目书,仔细看了起来。其他还好说,只是当他看到电影投资金额的时候,表情有些绷不住,“小陈,这个电影的投资是不是太高了,两百万的投资,拍一部剧情片要不了这么多吧?”陈恺歌看了眼汪蓬龙,又看了眼姜玉楼,小心翼翼地解释道:“领导,这两百万多投资里面,有五十万是姜老师的小说版权费用、编剧费用以及担任制片人的薪酬。”“五十万,这也太高了吧?”汪蓬龙惊愕道。这年头,五十万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到了这个学生的项目书里面,竟然只是一个人的版权费用和编剧费用,太离谱了!姜玉楼轻咳一声,打断了两人的话。当三人的目光看过来后,他才缓缓开口,“汪厂长,您知道角川书店拍摄《情书》给我版权费用加编剧费用是多少吗?”汪蓬龙摇摇头,这他哪里知道。姜玉楼竖起一根手指,轻描淡写道:“角川社长支付给我一千万日元,这还不算后期的分成。”在场的三个人都懵了,这可是一千万日元啊!在黑市,十日元就能换一块钱,甚至于有人急用钱,一块钱只能换七八块日元。这岂不是说,姜玉楼一部小说光改编版权就能卖上百万人民币?这也太夸张了吧!姜玉楼看到他们震惊的表情心中一阵好笑,这还不算玩呢。他继续道:“在东京的时候,兰登书屋的贾森先生找上了我。哦,你们可能不认识,贾森是兰登书屋的编辑总监。”“兰登书屋是跨国出版商,在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有出版公司。”三人闻言,又是一阵羡慕。只是,这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姜玉楼停顿片刻,接着道:“当时我问贾森,他到东京找我干什么,你们猜他是为了什么?”三人继续摇头。姜玉楼感慨道:“原来是《侏罗纪公园》在美利坚卖得太好,他过来告诉我兰登书屋准备二次加印的。”三人:“……” “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告诉我,《侏罗纪公园》被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看上了。环球影业出价一百五十万美金购买我的小说改编版权,除此之外,还会支付五十万美金,由我为小说进行剧本改编。”餐厅中的这一小块范围内彻底变得鸦雀无声。两百万美金啊!这换算成人民币也有三百万了,如果是黑市价格,都上千万了!汪蓬龙嗓音沙哑的询问道:“小姜,你说的是真的?”“真的,我准备过一段时间去美利坚,加入那边的编剧工会,顺便谈一谈电影上映后的票房分成。”姜玉楼点头道。汪蓬龙这次彻底没话说了,这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嘛。听他这么一说,五十万人民币的版权费加改编费,真是一点都不多。只是……汪蓬龙苦笑道:“小姜,小陈和小张啊,你们听我说,咱们国家的电影行业和国外不同。国外的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可以自己发行,和院线进行分账

。但是咱们国家的电影制作出来,并不能自由决定放映的影院,而是由中影进行统购统销。”在中影统购统销前提下,巨额票房收入与制片厂无关。导演、编剧拿到的分镜头稿费也少得可怜。80年代,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接近一百万,北影厂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由于电影业利润分配存在倒挂,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银行态度消极,使“贷款制片制”也遭遇瓶颈。早在1980年,汪蓬龙组织全国八大电影厂的领导在北影厂开会,和中影公司商量影片售卖优质优价的可行性,以替代当时无论片子成本、质量,中影一律以每部七十万元的价格收购的一刀切模式。这次会议的结果是,每部片子的价格上升到九十万元,而灵活的等价机制依然只是电影厂的一厢情愿。为了给厂里争得利润,汪蓬龙这几年和中影公司打得一塌糊涂,一开会就想办法让中影公司把利润给让出一部分。为什么?因为不合理呀!明明拍电影的是制片厂,中影公司这个搞发行的却要分掉大部分利润。那时候,一部电影上映后产生的票房制片方只能拿到百分之十三,远远少于几十年后的百分之三十几的分成。要是他真的按照两百万的制片经费进行投资,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汪蓬龙说得这些,姜玉楼又何尝不明白。实际上之后,就有电影厂的人想到办法。他笑着道:“汪厂长,其实我有个想法,你看可不可行。”“你说。”汪蓬龙道。“您有没有想过参加电影节。”“电影节?”姜玉楼说道:“其实在国外,电影节是一些电影公司在没有海外销售渠道的情况下,将公司制作的优质电影进行展示销售的渠道。”接着,他开始详细解释电影节的诞生,参展方式,以及之后的展出等。他着重强调,“如果是获奖电影,外国片商就会挥舞着美金或者英镑买断版权。当然,之后的票房分成就不用想了。但是,只要能获奖,一部电影别说回本,赚个几百万美金都是很轻松的事情。”“还能这样?”别说汪蓬龙,就连陈恺歌和张亿谋都听的目瞪口呆。“当然,现在欧洲三大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哪三大电影节?”“分别是威尼斯,柏林和戛纳电影节。”该说的,他都说了,接下来就看汪蓬龙怎么选择了。只见汪蓬龙神色变换不定,最后才一脸严肃的问道:“小姜,如果要走国际路线,电影的质量必须非常可靠才行!”姜玉楼道:“我相信陈恺歌和张亿谋,同时,我也会作为电影的制片人,监督项目质量。”“好,既然如此,那我愿意赌一把!”汪蓬龙斩钉截铁地说道。现在,制片厂生存非常艰难。实际上,按照统购统销的政策,混日子非常容易。不论拍摄得好坏,中影都会出九十万买下电影。既然如此,与其投入大资金拍高质量电影,还不如投资个十几二十万赚这个差价呢。但是,汪蓬龙作为老一辈电影人,以及干部,又怎么可能去薅国家的羊毛呢?可不薅羊毛,厂里职工的积极性又该怎么解决。说白了,还是要向钱看。现在,姜玉楼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只要能拍好电影,就能赚外国片商的钱,这部分收入可不归中影管。而且,这笔钱还不是小数目,大笔奖金发下去,还会发愁员工的积极性吗?到时候,他这个干了三十来年的厂长也能放心退休了。“汪厂长,你不会后悔这个决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