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零五章 首月销量爆炸(1 / 1)

推荐阅读:

最文学》1982年第一期刊物在上市一个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尤其是《人生》这部长篇作品,更是受到了众多评论家、媒体的广泛赞扬。可以说,《最文学》所引发的讨论和影响也对得起姜玉楼对于这一期刊物所寄予的厚望。如果有人在若干年后用回望的角度去看1982年《最文学》第一期刊物的作家名,必然会惊叹于有一份文学刊物的一期,竟然能将这么多大师级作家收拢在一起。不提姜玉楼,其余人如路谣、于华、王硕等,放在日后,都是一个人可以扛起一期刊物的大作家。刊物大火,编辑们在整理读者来信的同时,也在谈论着销量这个杂志社无法避开的话题。小高说道:“刘哥,我有种感觉,咱们的杂志这个月的销量绝对惊人。”“正常,你应该也知道社长以前发表在其他杂志上的作品,能带动杂志销量迅猛提升吧。”小刘笑着道。小高说道:“听说过,尤其是《当代》本来是最近几年才创刊,可因为社长的作品多发表在这份杂志上面,才使得读者们注意到,因此销量节节攀升,一点都不逊色于老牌杂志。”“《当代》销量最高一期有一百多万,正好刊登着社长的《楚门的世界》。但是没有社长的小说,平时销量最高也不过五六十万册。将近五十万册的销量差距,正是社长带来的影响。”小刘列举着一系列数据,证明着姜玉楼的作品在其中的作用,“不只是《当代》,《收获》和《科幻世界》同样如此,少了社长的作品,他们杂志的销量下降得厉害。”小高问道:“那你说,咱们这期销量的终点是多少?”“首印的三十万册肯定毫无难度,我估计能卖到五十万册左右吧。”小刘估算道。《最文学》首印是三十万册,月末的时候又加印了二十万册。小高惊讶道:“五十万册?已经比得上老牌杂志了。”小刘正想说什么,一个声音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一个电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是宋文。”“什么?”“好的,好的。”“谢谢,太感谢了!”宋文的声音很大,很难不引起他们的注意。就在他们觉得奇怪时,只见宋文大吼一声,兴奋地说道:“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众人看向他,眼里隐隐有些期待。宋文没有玩猜谜游戏,直接公布了答案,“同志们,《最文学》第一期的销量数据已经统计出来了,一共卖了四十万册!”“轰!”整个编辑部如同炸了锅一般,编辑和实习编辑们都沸腾了。一个月四十万册,这是妥妥的老牌杂志才有的销量啊。《最文学》作为一个今年才成立的期刊杂志,能有这个数据,证明了符合市场的口味,可谓前途一片光明。“除此之外,人民文学那边觉得销量走势非常好,现有的存货完全不够,询问我们是不是再次加印。”宋文缓了一口气,继续刺激着编辑们的神经:“根据早先和社长商量的计划,第二次加印的话,我们会直接加印五十万册!”“又是五十万册!”“这销量岂不是奔着一百万去了?”“简直不敢想象!”“咱们杂志社要出大名了!”编辑们议论纷纷,两个数据极大的鼓舞着他们的士气,激励着人心。宋文笑着道:“同志们,人民文学那边还觉得我们的加印有些保守了。他们说,按照现在的销量增长,最起码加印八十万册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听到他的话,编辑们神情有些呆滞。超过一百万册?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啊。就在他们浑身颤抖时,只听宋文又道:“当然,八十万册的数字听着挺唬人的,但是呢,我想着咱们杂志是刚创办的,还是要稳一点,因此就没有采纳人民文学负责同志的建议。”众人这才安心一些,实在是加印八十万册的数字太吓人了,一个月卖八十万册,想想都不可能。一百万册的数字他们已经很满足了,而且他们觉得一百万还真不是个难事,一百三十万册的难度就有些大了。万一出了纰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来的利润变成亏损,他们可要欲哭无泪了。还好,还好宋主编是个老成持重的人啊!和编辑们说了几句话后,宋文叫上马嘟嘟一起去了姜玉楼的办公室,想着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社长办公室。 宋文拿着文件,正在向姜玉楼汇报着销量和读者反馈等相关数据。汇报完毕后,宋文在姜玉楼的示意下坐在椅子上,等待他的进一步指示。姜玉楼点了点头,给出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很好,现在销量上涨之势喜人,但是在宣传方面我们也不要放松。联系和我们合作的报社,多写点软文,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咱们是新创刊的杂志,不投入广告,怎么让读者知道咱们。”“好的社长,我知道了。”宋文点了点头。姜玉楼问道:“还有第二期的约稿,现在投稿的信件收到多少了?”“每天都会收到投稿,多的时候有上百份,少的时候也有三十份左右。”宋文回答道。姜玉楼接着询问:“有没有收到不错的稿子?

”宋文目视马嘟嘟,最近初审的稿子都是马嘟嘟在负责。于是,马嘟嘟连忙回答道:“编辑部初审了几部短篇相当有潜力。”“哦,是成名作家的大作吗?”姜玉楼眉头一挑,问道。马嘟嘟舔了舔嘴唇,颇有些腼腆地回答,“都是新人,有所拉……刘所拉的短篇,写的是音乐鉴赏方面的。还有一位叫莫言的作家,投稿一部叫《为了孩子》的短篇,最后……我也投了一部短篇,是以自己为主人公鉴宝收宝的故事。”所拉姐也投稿了?她可是有着非常优秀的作家潜力,前世玩票性质创作的几部小说反响都很不错。莫言?没想到先是于华,现在莫言也出现了。不过,这个时间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还没开始创作吧。不过,他的短篇也不错,能投到《最文学》证明他比较认可我们的杂志。最后,姜玉楼听到了马嘟嘟说自己也写了稿子,他脸色有些古怪,“行啊,嘟嘟,还拿自己当原型进行文学创作。”马嘟嘟挠挠头,“就是心里也有点东西,想要写出来分享给读者。”“想法很好,这点我是支持的。”姜玉楼点头道。听到姜玉楼没反对,马嘟嘟心里也松了口气。这个年代,编辑投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编辑们投稿并不是投在自家的杂志,而是选择其他杂志。瓜田李下地,大家都比较注意。只是姜玉楼之前明确表示欢迎编辑投稿在自家杂志,马嘟嘟在左思右想,做了番心理工作后,才选择投稿到自家的杂志。看着马嘟嘟振奋的笑容,姜玉楼也是轻轻一笑。别说马嘟嘟本身就有作家的潜力,即使他写得非常一般,作为他的朋友,以及用得上的人,他也不会吝啬那几十块钱的稿费。汇报完工作后,宋文正准备和马嘟嘟一起离开,却突然被姜玉楼叫住。“宋主编。”姜玉楼又想起了什么,“最近还有个事,《人生》的单行本发行方面你多上点心。”宋文有些惊讶,“这么快就要出单行本了?”“嗯。”姜玉楼点头道:“《人生》的舆论反馈和市场反响都很好,我和路谣商量了一下,决定趁热打铁,等咱们这一期下架后,直接进行上市发售。”“除此之外,我想成立咱们自己的发行部门,你们有什么好建议吗?”“我们自己搞发行?”宋文和马嘟嘟对视一眼,两人都愣住了。“没错,虽说现在和人民文学合作还算愉快,但是发行费用也不少。如果咱们自己有发行部门,这块利润不全是我们的了?”两人一琢磨,还真是。尤其是社长可是个大作家,他的书在读者中又大受欢迎,每部小说卖个上百万册毫无问题。这些钱以前是《当代》和人民文学在赚,如果《最文学》有这个能力,完全可以自己搞。宋文想了想,说道:“社长,我倒是认识几个从事发行的朋友。”“能挖过来吗,工资福利这些好商量。”姜玉楼直截了当地说道。宋文说道:“我可以试试,但不保证能成。”“行,那你放手去干吧。”“还有,嘟嘟。”姜玉楼又冲着马嘟嘟道:“你联系一下电台,看看他们对《人生》的改编版权有没有兴趣。”马嘟嘟一脸疑惑,并不太明白姜玉楼话里的意思。姜玉楼解释道:“我的那部《暗算》你们知道吧,上市后颇受欢迎,后来电台找到我,想要进行广播剧改编。我觉得《人生》也适合广播剧改编,这方面可以尝试一下。”“我知道了。”马嘟嘟恍然大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