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一十二章 即将变成有钱人的路谣(1 / 1)

推荐阅读:

燕京,《最文学》杂志社。工作汇报继续。姜玉楼在心里感慨一阵后,更加坚定了要把旗下杂志做大做强的决心。“对了社长,还有个事。”“嗯,你说。”“一个是关于《人生》的版权开发,目前我们已经谈妥了广播剧的版权,对方是央广电台。还有上海青年话剧团也看中了《人生》,想要改编成话剧,他们过些天会来,和我们谈版权等事宜。”姜玉楼点头道:“很好,版权开发是重中之重,对我们,对作家都有好处。当越来越多的作家看到在《最文学》发表作品,能卖出版权,提高自己的收入,你说他们会怎么想?”“绝对会将自己的得意作品投到咱们杂志社。”宋文眼前一亮,说道。“等他们的人来了,我会亲自负责接见的。还有什么没有?”“还有一个,就是关于《人生》的单行本,现在发行的条件已经成熟。”姜玉楼略微一思考,点头道:“我会和路谣谈单行本稿酬的问题。”第二天,燕京的一家咖啡馆中。姜玉楼请路谣喝咖啡,并且告诉了他这些好消息。“路大哥,我有一些好消息告诉你。”路谣看着一脸笑意的姜玉楼,脑袋有些发懵,一些好消息,感情还不少?“什么消息,难道是关于单行本的?”“这只是其中之一。”姜玉楼笑了笑,继续道:“一个是关于版权的。”他把央广电台准备拿下广播剧版权,还有上海青年话剧团也看中了《人生》,想要改编成话剧的消息告诉了他。“太好了,这些版权要是卖出去,我的经济也能宽裕些了。”路谣很激动,兴奋之下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还有一个电影版权估计也是八九不离十。”“还有电影版权?是哪位导演想要把我的《人生》改编成电影吗?”姜玉楼点头,将他从陈恺歌、张亿谋那里得到的消息告诉了他。“我给你说这些,只是让你心里有个数。吴导目前手头还有其他项目,即使拿下版权拍摄估计还要几年。”听他这么说,路谣有些失望,内心之激动总算平复了下来。“即使电影拍不成,我也已经很满足了。”路谣对姜玉楼非常感激,看着他道:“玉楼,我把《人生》发表在《最文学》上面,绝对是我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姜玉楼微微一笑,“路大哥严重了,我倒认为咱们这是互相成就。”“互相成就吗?”路谣思虑半晌,做出了决定,“不管是不是互相成就,今后我的小说都会发表在《最文学》上面。”“谢谢你的支持,路大哥。”姜玉楼很感谢他的支持。旋即他又想到什么,拍了下脑门,懊恼道:“看我,还有个大事忘了说。”下一刻,姜玉楼表情变得认真起来,他说道:“路大哥,这两个月以来,随着《最文学》的销量提升,《人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他们都想要购买《人生》的单行本,杂志社综合考虑,也决定顺应市场的需求,你觉得呢?”“这是好事,我听你的。”路谣十分干脆地,将主导权交给了姜玉楼。还是那句话,他相信自己的好兄弟不会害他。姜玉楼见路谣这么信任他,心里也很开心。不过,生意和个人感情有时候是要分开的,他便正色道:“稿酬你不用担心,而且还有提高,按照千字十元的标准,除了基本稿酬,还有印数稿酬,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百分之五付酬。”路谣心里稍稍计算,就知道光基本稿酬他就能拿到一千四百四十块钱。印数稿酬的话,一万册就能多七十五块钱,这都比他现在一个月的工资高了。“成,我没问题。”看到路谣一个劲的点头,姜玉楼也是会心一笑,他当时出单行本的时候也没比路谣好多少。 他接着道:“编辑部估算了一下,首印的数字就定在三十万册。”“三十万册!”路谣张了张嘴,连忙问道:“首印这么多,能卖的完吗?”他也是当编辑的,哪里不知道首印三十万册是个什么概念。以往,首印能达到这个数字的,莫不是全国闻名的大作家。就比如姜玉楼,他的小说发单行本,首印差不多是这个数字。而他路谣,不过是个陕西来的小作家,有这么大的市场号召力吗?要是三十万册印出来后,卖不完怎么办?《最文学》岂不是要亏本?这可不行!“不行不行,玉楼,这个数字太多了,我看首印五六万就差不多了。”姜玉楼哭笑不得,“路大哥,你也太看轻自己的作品在全国的影响力了。”前世,《人生》发行单行本后,不到半年就卖出了三十万册,第二年又加印了不少,等到广播剧和电影、电视剧相继播放后,销量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所以别说区区三十万册,就算在提高十倍,也完全不愁卖。之所以决定印这个数字,而不是更多,只是《最文学》不想承担过高的库存压力而已,并不是真怕卖不完。“那……那行,我听你的。”路谣舔了下发干的舌头,决定听姜玉楼的。之后,姜玉楼再说什么,他完全听不进去了。三十万册啊,光印数稿

酬就能拿两千一百六十块。两者相加,不就是三千六百块?发财了,真的发财了!说着说着,姜玉楼也停下了下来,静静地看着路谣发呆。他知道路谣心里在想什么,估计是因为即将到手的三千多块钱的稿酬吧。路谣现在的日子不太好过,生活有些拮据。当然,这不是因为路谣的收入低,相反,他的收入在这个年代算是非常高的。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作家们最好的年代,不像前些年会承受高稿酬的批判,也不像之后因为物价上涨而导致生活窘迫,现在相对高昂的稿费和相对低廉的物价可以让他们在国内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日后或许有很多网友们在看路谣、莫言、于华等的传记或者采访时,会觉得这些人的生活十分困苦,感觉这些作家一个赛一个的穷。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作家可一点都不穷。其他人先不说,就说路谣吧。网上盛传他穷了一辈子,比如什么他发表《人生》才拿了一千三百块稿费,依靠《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不得不找人借了五千块才有钱去京城领奖,把钱送到路谣手里,并央求哥哥:你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那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谣上火车前,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最后茅盾文学奖的奖金也只有五千块,回来后省里奖励了五千块,《平凡的世界》也只有千字三十的稿酬,这本百万巨著只给他换来了三万块的稿费,加上奖金不过四万块而已。一千三百块、四万块听起来不多,给人的第一反应路谣确实穷得很,然而那可是1982年的一千三百块和91年的四万块,那时候人民币的购买力绝对不是现在可比的。1982年城市里的普通工人一个月才四十五块钱,一千三差不多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收入,换算成现在的有一二十万。在冰心的日记里,有她在80年代的详细生活开支,这里面有一条,预支保姆宋阿姨二月份工资二十块,一千三百块等于冰心家保姆六十五个月的工资。91年北京平均工资一个月二百多,现在是八千多,路谣拿着五千块去北京,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万,去天上人间都差不多够了。一万块的奖金相当于现在的四十万,三万块稿费加起来也有一百多万了,加起来够在现在的西安全款买房了;当然,当时西安的房价更低,四万块够他买好几套的,要是他像郑渊洁一样买上几套房存放读者来信,到现在翻个十来几十倍一点儿问题也没有。而且路谣不光有稿费的收入,1991年底,也就是《平凡的世界》获奖后不久,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开始享受国家专家津贴和陕西省专家津贴,加上这些,绝地是当时的富裕中产。或许这些钱并不算多,实际上也配不上路谣的作品,但路谣穷还真不是因为稿费少,而是他的消费习惯,他的烟瘾很大,一天抽两包以上,抽的都是好烟,他喜欢喝咖啡,喝的都是好咖啡。路谣参加会议,从不吃组织方安排的早餐,即使伙食很不错。非要去一家咖啡店吃西式早点,80年代,咖啡店很少的,并且很贵,一次大概要5块钱左右,虽然路谣每月的工资才40元左右,但他才不在乎呢,他说,“像我们这样出身的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需要一种格外的张扬来抵消格外的自卑。“换算成现在的概念,差不多相当于年入百万的金领,动不动就要吃一顿上万块的怀石料理,抽高档古巴雪茄,这样还想不受穷,怕是有点难。想到这里,姜玉楼感慨道:“路大哥,你以后要是能管住嘴,别太挑,把手里的钱拿去买房子,这辈子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