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三十一章 潜力非凡的稿子(1 / 1)

推荐阅读: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梁晓生特意请假,然后打扮一新,来到了《最文学》编辑部。梁晓生到编辑部的时候,姜玉楼也在。和他一起接待的,还有刘振云。梁晓生大约是中等略瘦身材,剑眉星目,一双眼睛,睿智又含有几分凌厉之感。他的穿着方面也要比姜玉楼见过的许多作家要好,也对,燕影厂的工作是很不错。按理说,姜玉楼去燕影的次数也不少,应该会认识梁晓生,但好巧不巧,他还真不认识,一次都没见过对方。“梁老师,你好,我是《最文学》的社长,姜玉楼。”姜玉楼笑着同梁晓生握手。梁晓生严峻的表情有了一丝笑意,“不敢当老师的称呼,我就是一个编辑。”“刘振云,我们杂志社的助理编辑,《今夜有暴风雪》也会由他当责编。”姜玉楼顿了一下,接着道:“你的这部作品就是他提交的。”梁晓生感激道:“谢谢你,刘编辑。”“应该的,应该的。”刘振云涨红着脸道。聊了两句后,三人进了会议室。梁晓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姜玉楼和刘振云,对小说的修改意见。姜玉楼和刘振云就更改的问题有过讨论,这时也不含糊,直截了当地说道:“梁老师,你的这部作品塑造了一批极富英雄气质的知青形象,正直刚毅的曹铁强、壮烈牺牲的刘迈克、以身殉职的裴晓芸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内容深度方面还有点弱,人物的转变过程交代得不够清楚。我更希望你能就几个主要角色,对他们的灵魂进行深入剖析。比如郑亚茹,他的结局太过潦草,经历了暴风雪事件,她的思想会不会产生变化,又会有哪种变化,都是可以写一写的。”梁晓生沉思片刻后,点头道:“我明白了,我会按照姜社长说的去更改。”商量好后,只要按照要求更改就好。梁晓生在燕京有住的地方,也不用《最文学》费心安排。改稿子的这段时间里,他每隔三天或者五天时间将修改的稿子带到编辑部,然后交给刘振云去看,再谈修改意见。如果刘振云觉得不错,他会把稿子交给主编宋文,再把主编的意见告诉梁晓生。这段时间,刘振云几乎把精力完全放在了这篇小说上,他心里清楚这篇小说的成功与否对梁晓生有多么重要,它的成功,将是一颗文学新星的冉冉升起;对他来说,它将是我体面地走上编辑生涯的一个起点和对自己编辑能力的一次检验。两人彼此都需要《今夜有暴风雪》的一举成功。经过几番修改,宋文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宋文和刘振云一起将稿子递到了姜玉楼手里,看过后,姜玉楼同样很满意。“可以发表了。”要不是在姜玉楼的办公室,刘振云简直想放声大笑。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次日,刘振云叫来正焦急等待消息的梁晓生,大声宣布:“梁晓生听旨了:定了,发头条,发四期头条!”他孩子般地笑了,眼里闪动着泪花。姜玉楼也看到了这一幕,宋文在他身旁道:“社长,你看人真准。小刘以后会是个出色的编辑。”姜玉楼笑着道:“有时候结果和过程一样重要。”宋文点了点头,找到了合适的头条文章,他心里也放下了一个重担。《今夜有暴风雪》也算是他全程跟下来的,光靠刘振云一个人,肯定搞不定。所以,对于这部作品的成色,他是最有发言权的。他敢下军令状,《最文学》第四期的销量虽然达不到第一期,但肯定比前两期高。就影响力来说,可能比不上大火的《人生》,却也不会差太多。他摸了下脑壳,指缝间夹杂着几缕头发。这段时间,为了提升《最文学》第四期的质量,他可谓压力山大,每天熬夜不说,头发更是大把地掉。明明还不到四十岁,却有了地中海的趋势。现在想想,以前在《收获》的时候虽然只是个小编辑,但好在无忧无虑啊。不过,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不是吗。……翌日,姜玉楼决定去看看邹志安。有了刘振云做表率后,他觉得自己对来燕京改稿的作家关心的不够多。所以,今天就带着一些吃的东西来了。“咚咚咚。”几下敲门声后,姜玉楼扯着嗓子在门外喊道:“邹大哥,是我,姜玉楼,开门啊。”“咯吱。” 门开了,开门的人正是邹志安。有一阵不见,他的身材还是那样瘦削,也不知是不是不喜欢燕京饮食的缘故。他略驼背,显得有些疲惫,不过看到姜玉楼来了,还是非常开心。“玉楼来了啊,快进来,进来坐。”邹志安把姜玉楼迎了进来,看到他拿着东西,先是拒绝,拒绝不过,才接下来,放到了厨房。姜玉楼进去后,发现房间的变化不大,但却收拾的很干劲,一点都没有他预想中的邋遢。这点,路谣比他就大大不如了。想了下自己去甘泉县看望路谣时,他的招待所简直不像人住的,心下暗自叹气,人和人真的不能比啊。邹志安很热情,他一进来就又是倒水倒茶,还拿出一些核桃来招待他。

来燕京时,邹志安特意从家里带来一口袋核桃,足有十几斤。还送了一些给姜玉楼,教他一种核桃的吃法,烤核桃,别有一种风味。于是,好些天里,姜玉楼的四合院就天天有了烧烤核桃的清香。真是,隔壁小孩哥都馋哭了。“邹大哥,咱们是朋友,不用太客气。”邹志安只是憨厚一笑。他对人真的非常谦恭,这点在编辑部也是有口皆碑。专门负责他的责编就不说了,就连其他编辑都很喜欢这个淳朴的中年男子。他是一位编辑最好“对付”的作家,因为他总是努力做到编辑的要求,而又总是不去打扰人;他也是姜玉楼见过最为简朴的作家,他不声不响,悄进悄出,到了早饭点儿,就去附近的小饭馆买三只烧饼,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为这事姜玉楼也劝过,可惜他不听。姜玉楼笑着问道:“邹大哥,你的那部中篇写得怎么样了?”邹志安的短篇稿子已经改完了,已经确定发表,现在就差他的那部没写完的中篇了。“正在写,接近结尾了。”邹志安憨厚一笑。姜玉楼很高兴,“真的,让我瞅瞅。”“行。”邹志安没有犹豫,把自己还在写的稿子递给了他。姜玉楼接过后,几下翻到上次看过的地方,然后接着看了起来。看完后,他合上了手稿。“怎么样?”“挺好的,风格和水平保持住了。”姜玉楼说了几句又补充道:“照着写发表是百分百的。”瞬间,邹志安在激动之下眼睛都泛红了,“谢谢,谢谢玉楼。”姜玉楼同样感慨,他拍了下对方的肩膀,“邹大哥,不用感谢我,这些都是你的努力带来的。”“再加把劲,让全国的读者都知道,陕西不仅有路谣,还有邹志安。”闻言,邹志安用力点了下头。紧接着,他好像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问道:“玉楼,你觉得我的水平怎么样,在你见过的作家里。”姜玉楼想了想,实事求是地回答道:“我觉得邹大哥你不是那种天赋型作家,而是那种努力型的,以后要想成长,还需要积累。”邹志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姜玉楼又道:“最近,我们杂志社收了篇稿子,那个作家是真厉害。以前就写过一两篇短篇小说,结果这次投了个中篇小说。有胆魄,有实力。”邹志安顿时来了兴趣,“哦?写过一两篇短篇就敢投稿,他写的肯定不错吧。”如果没有两把刷子,肯定是不敢投稿的。就比如他,要不是姜玉楼亲自去约稿,他即使写出来,也不太敢投出去。一个是对自己没信心,再一个是怕杂志社退稿。再怎么说他在礼泉县有那么几分薄名,退稿的事情传出去,丢人啊。也正因此,他才对那个作家的大胆有些吃惊。见状,姜玉楼的嘴角弯出弧度,“很好,阅读性非常强,很有潜力。”听他这么说,邹志安更感兴趣了,“玉楼,能说说看吗?”姜玉楼勉想了想,似在回忆,半晌才道:“行,那我说说。”邹志安不再说话,而是竖起耳朵,安静地看着他。“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九年,春节后,东北松嫩平原,仍然寒凝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辆从黑河开往嫩江的长途汽车驶入孙昊县境内不久,突然刹住了。一头羊站在公路正中,拦住了汽车。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它,一动也不动,像具石雕。司机只得跳下车去赶它,走近才发现,它用三条腿站立着!这显然是一只被狼伤害过的羊!它失去了整条后腿,胯上血肉模糊。司机不禁骇然地倒退一步。羊,却突然僵硬地倒下了。它已经死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