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百五十二章 痴心妄想的《星报》(1 / 1)

推荐阅读:

姜玉楼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听在程怀澄的耳中觉得异常刺耳。他对于姜玉楼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姜玉楼是内地有名的畅销书作家,和金先生的《明报》也有合作。但那又怎么样?内地经济出了名的差,要不然每年不会那么多人为了钱涉海偷渡到香江了。在他想来,即使金先生和对方合作,给的稿酬也不会多,千字十几二十港纸已经很了不起。没想到以抠门吝啬闻名的金先生这回这么大方,千字一百港纸,虽然不是香江作家的稿酬巅峰,但也不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能拿到的。去年姜玉楼能有什么名气,金先生莫不是老糊涂了?程怀澄在心里疯狂的吐槽着对手,要是金先生真老糊涂了,对《星岛日报》可是个好消息。“姜生,你不妨认真考虑一下我的提议。”程怀澄决定继续劝一下,说不定对方是头脑发热呢。毕竟千字五十港纸不少了,对方也不是每部小说都能卖到高价的。“不需要了,程先生毫无诚意,我想也没什么好谈的。”姜玉楼冷哼一声,挂断了电话。“喂,姜生,姜生……”季正怀见姜玉楼面色不悦,开口问道:“怎么了,听你说什么和《明报》合作,又说什么一百港纸的,难道又有香江的报业公司找你合作?”“嗯,是《星岛日报》的一个什么副总编,想要以千字五十的低价连载我的小说,被我拒绝了。”姜玉楼此时已经没那么生气,说话较之刚才也心平气和了几分。季正怀咋舌道:“千字五十也是低价?”“哼哼,季主任,在国外我还是有几分名气的,可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作家。要知道在岛国我都是拿高额版税,香江这边的报社……啧啧,真是小门小户不会做生意。”姜玉楼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不屑。香江现在还在英国佬的管辖下,港纸自诞生之日起便是英镑的附属货币,到1972年由于英镑的连续贬值,英国政府宣布实行浮动汇率,香江经济由于港纸与英镑绑定,遭到沉重打击,于是与英镑脱钩。同时由于香江自身的经济体量太小,港纸作为货币流通范围狭窄,必须跟强势货币绑定才能保持币值稳定,于是又宣布与美钞挂钩。1973年美帝爆发经济危机,港纸又被迫与美钞解绑,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今年以来,人民币对港纸汇率差不多是1:7.8,换算一下,电话那头给出的千字十港元,大约就是千字六块五毛多钱。姜玉楼在国内杂志社发表的作品都是千字十块的最高标准,在小日子出版,角川书店给的也是百分之十的版税分成。结果香江的一家报社想要刊登他的作品,只愿意给他这么点稿酬?是看不起国内作家,还是当他是冤大头。别提什么早晚一家人,这个口子要是开了,姜老师在业内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这可不是姜玉楼的做事风格。季正怀一听,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香江现在又没回归,那个什么《星岛日报》在国内也没人脉,他也犯不着为一个外人得罪自己的弟子,他还没那么目光短浅。只是,该说的还是要说一下。季正怀委婉规劝道:“玉楼,要注意影响,别搞出矛盾。”……香江,新界将军澳将军澳工业邨骏昌街七号的《星岛日报》编辑部内。《星岛日报》属于星报系的报纸,该报于1938年在香江创刊,《星岛日报》发行几年便成为香江的大报之一。到了六十年代,盛极一时星报系只剩下位于香港的《星岛日报》在勉强为继,其子报《星岛晚报》则处于亏损状态。香江报业在1960年代整体陷入困境,星报系创始人之女胡仙临危受命,重新确立办报宗旨,提出要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报纸的信息量,加强与政界、文化教育界的联系,还主动与广播、电视、电影合作。得益于胡仙的一系列变革,低迷了近20年的星报系又开始焕发生机。1972年,星岛报业在香江上市。由此,《星岛日报》也确立在香江的报业地位,成为读者最为喜爱的报纸之一。在香江,报纸极多,各个类型的都有,民众有很多选择。除时事政治类报纸外,最喜欢经济类、文艺类和娱乐类报纸。其中,文艺类作品又喜欢奇、武、诡、情等题材作品。那些年很多香江作家都在《星岛日报》发表作品,名家如姜,刘以鬯、黄思骋等。程怀澄手持着电话听筒,脸上满是震惊和不满的神色。 一旁的陈奕星问道:“总编,对方有没有答应?”“这个大陆作家实在没有礼貌,我话还没说完他就挂我电话。”程怀澄将电话听筒放下,有些脸上无光。陈奕星惊讶道:“他竟然拒绝咱们《星岛日报》?”“嫌弃我们给的价格低。”程怀澄摇头道。“这位姜先生年纪不大,脾气不小啊!”“谁说不是呢。”程怀澄恼怒道:“咱们开的价格可是千字五十块港纸,香江多少作家一辈子都拿不到这个数。我愿意给他,已经背负很大的压力,他竟然还不买账。”“这个人,太贪心了!”陈奕星附和道:“这个价格别说在大

陆,就算在咱们香江都算高薪。也就是咱们《星岛日报》看得起他,换其他报社,谁愿意出这个价?”显然,他没有听到两人刚才的对话,否则这句话也说不出口。程怀澄摇头道:“这倒不是,《明报》那个姓金的竟然愿意给他千字一百港纸的稿酬,这是我之前也没有想到的。”“姓金的疯了吧?”陈奕星惊讶道。姜玉楼再有名气,那也是在大陆。这里是香江,民众喜欢的文学作品和大陆可不一样。比如湾湾美女作家郭良蕙的《心锁》,这类对两性关系描写极为露骨的小说便深得香江读者的欢迎。相反,那些文艺性不俗的小说,反而在香江没有太大的市场。究其原因,香江民众大多数都是内地的移民,除少数精英外,大多数是讨生活的底层。完整的教育都没有上完,又谈何文学鉴赏。香江的读者对于带肉戏的作品有偏爱,这也是为什么郭良蕙、李碧华、张爱玲、亦舒等诸多女作家的作品会在香江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到了八十年代,香江报刊行业正值鼎盛时期,报刊杂志多如牛毛,竞争必然比以前更加激烈,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和读者,各大报刊自然是想尽办法,《星岛日报》也不例外。程怀澄想要刊登姜玉楼的小说,也是这个原因。只是程怀澄想要在《星岛日报》上连载《情书》,还是陈奕星的推荐。陈奕星是《星岛日报》的主编,为了星报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市面上的报纸他全部都会买一份,为的就是发掘其中的优秀作家。结果,还真被他找到一位,那就是姜玉楼。姜玉楼的作品自然不用说,自从在《明报》连载后,立刻稳住了因为金先生不再动笔后,销量所呈现的下降趋势。甚至在《暗算》完结那一期,销量达到《明报》的巅峰期。这个销量数据让不少香江的报业人红了眼,纷纷打听姜玉楼的消息。可惜金先生颇为鸡贼,提前和姜玉楼签订了多部小说的连载合同。也不知道是意外,还是金先生过于大意,总之《情书》这部小说被他所忽略。《情书》以其美丽动人、充满哀伤又富于生命意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陈奕星,并且他在征询了几位看过《情书》的读者意见之后,便果断找到了自己的上级,提出了希望在《星岛日报》刊登《情书》这部小说。如此这般,才有了程怀澄的这通电话。当他们得知姜玉楼是个大陆作家,以为用点小钱就能打发了。之后又了解到这部作品还在岛国热销后,才将价格提到五十港纸。在他们想来,这个价格已经足够高,可惜程怀澄和陈奕星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连五十港纸都看不上,更没想到金先生那个吝啬鬼这次竟然出奇的大方。“总编,现在怎么办?”陈奕星看着面色不善的副总编,心里也是直突突,“要不然,我再给打个电话,商量商量?”他是不敢再让副总编打电话,要是这回还谈不拢,副总编面子受挫下,说不定要拿他开刀呢。“难,现在主要是价钱上的问题,再怎么谈,咱们也给不到千字一百港纸的稿酬。”程怀澄摇头道。陈奕星询问道:“要不咱们也让点利益?”说到底,稿酬问题还得程怀澄做主。他即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决定权。“让多少?”程怀澄很是心疼。倒不是他吝啬,而是他也有上级,关于稿酬这方面他能拍板的也就是一百港纸以内的。要是谈下去,姜玉楼要更高,他也没辙。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顿时陷入进退两难之境。犹豫了片刻之后,陈奕星压力山大,还是决定由自己去打这个电话。大不了姿态放低点嘛,对方好歹也是成名作家,做生意嘛,不丢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