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一十九章 亲自出马(1 / 1)

推荐阅读:

搞定了贾森和兰登书屋,姜玉楼继续满负荷工作。他也想歇一歇,只是看着被投稿堆满的编辑室,他实在是不忍心让手下的编辑独自面对。“唉,我还是太善良了。”姜玉楼在办公室里自我感觉良好,可在编辑室里,编辑们都快要揭竿而起了。“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怎么会有这么多投稿?”“是啊,关键是还有许多写作爱好者,审核他们的作品也太折磨人了。”“编辑室的工作让我彻底对作家这个职业失去了信心。”马嘟嘟和刘振云也是一个头有两个大,尤其是刘振云,本来还想着趁着空闲时间写点自己的东西。呵,现在看来还是算了吧。他现在不死在岗位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马嘟嘟看向主编宋文,于是问道:“宋主编,以前你在《收获》的时候也要处理这么多投稿吗?”宋文捏了捏下巴,回忆道:“那个时候啊,我们编辑室每天收到的投稿要比现在还多。”“什么?不可能吧!”“你现在还多?你们怎么处理的过来?”“呵呵。”宋文对他们的质疑并没有愤怒,反而轻笑道:“你们还是太年轻,没有见过世面。《收获》是什么,是咱们国家数一数二的文学杂志,创办的时间早不说,更有巴老当主编,这是什么概念,你们知道吗?”众人这时候才想起来,是啊,那可是巴老啊!曾几何时,对于作家来说能在《收获》发表文章可是荣耀。对于他们编辑来说,更是曾经幻想过在《收获》工作。只是,时代变化太快,能够比拟《收获》的杂志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收获》在作家和编辑心中的地位还在,却不再是独一无二。宋文摇头叹息道:“所以啊,现在的年轻人都受不了苦,我们那时候编辑人数比现在还少,投稿更多,也没有叫苦喊累过。”就在他指点年轻编辑的时候,姜玉楼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社长。”姜玉楼招呼宋文坐下后,笑着询问道:“老宋啊,咱们的陕西作家专号稿子收集得怎么样了?能赶的上第三期发行吗?”“这……不太顺利。”宋文表情尴尬,明明他之前还信誓旦旦保证没问题的,结果却出了纰漏。姜玉楼却没有太过失望,这本来也在他的预料之内。作家专号真要是这么容易,他早就在市面上见过了,也轮不到他搞这个惊喜。姜玉楼轻叹后,说道:“看来还要你或者我去一趟。”“社长,还是我去吧。”宋文连忙表态。姜玉楼否定了他的提议,“不行,之前咱们不是讨论过,你是主编,社里不能没有你坐镇。”“可是……”宋文还想再说,姜玉楼却不给他这个机会,“好了,我是社长,我说了算。”顿了顿,他又道:“我本来就是陕西人,联系陕西作家也方便。这样,你给我作家们的地址,我挨个上门找他们去。”他还不信了,自己带着诚意找上门,他们还能拒绝自己的好意。宋文见他意志坚定,只能将几个之前联系过的作家联系方式交给了他。其实,姜玉楼也没有打算自己一个人去,而是拉上了路谣。路谣赚钱了,又在燕京过了一段神仙般的日子,也打算回西安和老婆孩子团聚。正好,姜玉楼也要去西安公干,便决定一起走。最妙的是,路谣和姜玉楼的几个目标作家都认识,也能当个中间人。一举多得的好事,姜玉楼自然不会放过。而且,他还有个念头,就是彻底把路谣拐到燕京。他和路谣是好哥们,路谣有丰富的编辑经验,还是个顶级作家,要是能把路谣挖到《最文学》简直是血赚。所以,他这次还有个目的,就是说服路谣和嫂子。不说别的,就说路谣以后万一身体抱恙,燕京的医疗条件也不是西安可以比的。抱着这个念头,两人收拾好行李后,一同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他们出发的时候,姜玉楼才想到此时威尼斯电影节大概率已经闭幕了,就是不知道《情书》有没有得奖。如果有获奖,对角川书店和他来说都是一桩喜事。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后,姜玉楼开始和路谣聊起了陕西,聊起了黄土文学。两人聊的很畅快,当火车到达西安站的时候,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下了火车后,姜玉楼除了背着双肩背包外,身上在没有带多余的东西,感觉不像是来办事的,倒像是来旅游的。反观路谣,颇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他靠着稿酬发了笔财,这次回西安,又从燕京买了不少东西,都是送给家人和朋友的。看他那大包小包的模样,哪里还有一丝知名作家,青年导师的样子,倒像是个做生意的二道贩子。姜玉楼摇摇头,伸手帮他拎起一个大包。他也不是身娇肉贵的大少爷,农活以前也不少干,拎个包还是很轻松的。有了他的帮忙,路谣也轻松了一些。于是,两人一路边走边聊,姜玉楼也不是第一次来西安。上一次带路谣去燕京,也是在西安停留过一阵的。 “路大哥,这次来西安,可要拜托你了。”“小意思,我和他们都熟。”“还是

路大哥你够意思,要不是有你这个地头蛇在,我一个人还真不敢来。”路谣失笑道:“西安又不是龙潭虎穴,有啥不能来的。”“这不是没你在,心里没底气嘛。”“哈哈。”两人聊天打屁,很快进了城区。西安是处古城,名胜不少,但姜玉楼是出差来的,没有心思去看那些景点。再者说,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他对西安都非常熟悉,也就没有了游览的兴致。姜玉楼先跟着路遥去了他家,和嫂子见了一面,送上一点心意后,又逗弄了一下孩子,才在一起吃了顿家常便饭。吃完饭后,两人坐下院子里乘凉,路谣抽了根烟,疑惑道:“玉楼啊,我有一点挺不明白的。”“什么?”“我就是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自己创办文学杂志。”姜玉楼没想到路谣会问这个问题,他沉思片刻后,缓缓道:“我希望《最文学》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发表人民喜欢的作品,并且把心交给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对,把心交给读者!”说完后,又是一阵沉默,良久,路谣才感叹道:“玉楼,你的野心很大。”“如果不大,我为什么创办杂志,老老实实写书赚稿费不好吗。”姜玉楼说了句玩笑话。路谣略带深意的看了他一眼,而后笑着道:“哈哈,也是。”消食过后,时间也到了下午。“今天就去吗?”“嗯,我先去看一看,要是不行,路大哥再帮我一把。”“那行,文化馆的人要是不放你进去,就报我的名字。”“好嘞。”收拾了一番后,姜玉楼决定先去见陈中实。陈中实跟姜玉楼接触过的青年作家不同,他是1942年生人,今年已经整四十岁,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这个年代应该是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但陈中实的成熟期似乎来的晚了一点,尽管这些年他已经创作出了多篇陕西关中农民生活的《接班以后》《无畏》等多部短篇小说,在陕西当地文坛颇有些名气。但名声的传播始终是区域性的,作品的影响力也谈不上有多大。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他缺少一部重量级的中篇或者是长篇小说。陈中实从小就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毕业时,他是全村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可初中只上了一年,陈中实就休学了。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休学在家的陈中实只能天天帮着父母看妹妹。半年后,陈中实终于重返校园,可因为迟上了一年,正赶上全国持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各大高校缩减了录取名额,学习成绩一直出色的陈中实遗憾落榜了,他只能又回到了农村老家。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在那个时候,高中生也是香饽饽,陈中实当上了小学老师。他尽心尽力地教学,很快就取得了成绩。连续两年,他带的毕业班都实现了100%的升学率。陈中实也因此被调到了中学。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陈中实也一直努力地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他从初中时期就爱读小说,从那时起,他的梦想就是成为像柳青一样的作家。为了心中的热爱,陈中实特别拼。刚开始学习那会,陈中实听说西安市文化馆要举办针对业余写作者的文学讲座,就硬是走了两天的路去西安听课。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陈中实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后来实在是影响第二天的状态,他才控制自己的读书时间。在陈中实的不断努力下,他的文章先是发表在《陕西文艺》上,随着写作技巧的提升,甚至出现在了《人民文学》上,这给了陈中实莫大的鼓励。就在他渐渐有了些名气后,当地任命他为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这可是陈中实啊!如果能收揽陈中实,《最文学》赶超《当代》《花城》等文学杂志还真不是妄想。当姜玉楼来到文化馆前时,被一个穿着保卫科服装的老大爷拦下来了。老大爷看着年纪挺大,现在还没退休也挺不容易的。“后生,你这是要找谁?”老大爷拦住姜玉楼后问道。姜玉楼客气的询问道:“我找文化馆的副馆长陈中实,大爷您能放我进去吗?”老大爷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你是报社的编辑吗?”姜玉楼笑了起来,“我不是编辑,但我是杂志社的社长。”“社长?比编辑大吗?”“……”姜玉楼轻咳一声后,点头道:“是大一点。”大爷不信,“不像啊,你这后生这么年轻,莫不是在骗我。”“大爷,真不骗你,我们的杂志叫《最文学》,很有名的。”“《最文学》?莫听说过,比《《陕西文艺》》还有名吗?”“……”姜玉楼好说歹说,最后被逼无奈搬出来路谣,才让老大爷相信,并放他进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