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二十章 陕西不只有路谣(1 / 1)

推荐阅读:

k根据和老大爷的聊天,姜玉楼知道陈中实在附近一片真的很有名,每隔几个月都会有记者过来采访的那种。不只是记者,偶尔还会有作家朋友和报社编辑过来找他。这也是老大爷一开始以为他是编辑的原因,当然由于他实在太过年轻,老大爷又很怀疑他的身份就是了。姜玉楼按照老大爷的指点找到陈中实的办公室时,他正坐在屋子里埋头写作。门没开关,就这么敞开着,姜玉楼也不好贸然闯进去,便轻轻敲了几下门。陈中实猛然一惊,差点把手稿划花。他抬头一看,只见是个丰神俊朗的年轻后生。年轻人看着像是来找他的,他却对年轻人没有印象。就在他看姜玉楼时,姜玉楼也看清了他。这时怎么样的一张脸啊,他的脸庞呈现出沧桑、沟壑纵横的特点,这些线条和皱纹如同兵马俑和黄土地上的老农一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陈中实问道:“后生,你是来找我的?”姜玉楼点点头,然后自我介绍道:“陈老师你好,我叫姜玉楼,是《最文学》杂志社的社长。”听到眼前的人竟然是《最文学》的社长,即使以陈中实平日里习惯了见到意外访客,此时他的脸上也带着几分吃惊。“真是辛苦姜社长了,让你跑了这么远。”陈中实说话的时候十分真诚,表情更是充满热情、豪爽和朴实,让人联想到黄土高坡和陕西的老农。他的话带着很浓重的当地口音,要是换个《最文学》的编辑过来,还真不一定听得懂。也就姜玉楼是陕西人,对方言接受能力强。姜玉楼环顾四周,明明是文化馆副馆长的办公室,却有点过于简朴了。这间办公室并不大,陈设也比较简陋,但好在还有一张能供陈中实写作的桌子,也是他平日里吃饭的地方。还有一张椅子,有些破旧,姜玉楼坐上去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他觉得很有意思,路谣和陈中实都是陕西本地作家,文学观念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路谣更加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主义精神,他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命运,推动社会进步。而陈中实则更加注重文学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他认为文学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化繁荣。两人都有着自己的根,可是伸展的方向却又不同,真的很有意思。“姜社长,谢谢你!”陈中实是知道姜玉楼这个人的,同是陕西人,对方那么优秀,又那么年轻,总是让他感到自惭形秽。但是,他又是那种有着百折不挠精神的人,这些也不会对他造成影响。相反,他对姜玉楼很感兴趣。尤其是在读过《李十三推磨》和《黄土地》后,更是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姜玉楼有些意外,“谢我干什么?”陈中实很老实,说出了其中的原因。“能带给读者收获,不正是我们写作的初衷吗?”姜玉楼道。陈中实脸上带笑,颇为叹服。聊了两句后,姜玉楼说起了自己的来意。“我们《最文学》有意收集陕西作家的稿子,整理出一个陕西作家专号。”姜玉楼真诚地看向陈中实,“陈大哥,不知道你感兴趣吗?”姜玉楼最开始称陈中实为老师,陈中实有些不好意思,别看姜玉楼年纪不大,但在写作上的成绩却实实在在地比他强得多。因此,别看姜玉楼是来约稿的,可听他老师长老师短的称呼,陈中实还是感到浑身不自在。有道是达者为师,这句老师他是真的当不起姜玉楼根据陈中实尴尬和拘谨的表情隐约间猜到了他的想法,于是改了个称呼,改叫他“陈大哥”,既亲切又上口。果然,这么一称呼,陈中实感觉很熨贴,表情也变得好看了许多。陈中实果断摇头拒绝,“我的实力我知道,写个短篇还行,作家专号哪里是我配上的!”“配不配还是要用作品说话。”姜玉楼不在这个话题上纠结,转而问起,“陈大哥最近有写好的作品吗?” 陈中实摸了下自己那沟壑纵横的脸颊,犹豫一番后,才坦陈道:“是写了一部中篇小说,不过我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就没投稿。”闻言,姜玉楼颇为欣喜,于是道:“陈大哥,能拿出来大作让我看一看吗?”“什么大作,拙作还差不多。”陈中实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将一叠手稿拿出来,珍而重之的交到了姜玉楼手中,“就是这部了,我写完也有一阵,就是不知道成不成。”姜玉楼微微一笑,然后非常郑重地低头翻阅手稿,陈中实在一旁抽着烟,表情平静。时间如流水般匆匆逝去,而烟雾依旧在空气中弥漫,姜玉楼抬起头来看向陈中实,眼神异常明亮,“陈大哥,你的这篇稿子交给我们《最文学》来发表吧!”陈中实那平静的面容有了一丝明显的错愕,“我的这部中篇真的能发?”“可以。”姜玉楼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接着,他又拍了拍手中的作品,赞赏道:“陈大哥,你的这篇《康家小院》虽是浓浓的乡土味儿,却蕴蓄着勃勃的生命力量,向前,向上,激励着人心,完全够得上发表的标准。”陈中实神情激动,多少年了,他从事写作

这么多年来,投稿次数不少,但哪里有过如此顺利,姜玉楼看了一遍,就说可以发表,而且还一通夸奖,让他有些不适应,但又激动莫名。他过去数年间,一直醉心于短篇小说的世界,笔耕不辍,以期为读者展现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然而,直到三年前,他正式踏入了陕西作协的大门,才萌生了向中篇小说领域迈进的念头。这个决定,既是对自己创作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未来创作道路的一次全新探索。他期待着在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用更加丰富的情节和更加深入的人物塑造,为读者带来更加震撼的阅读体验。“没想到我进军中篇小说的领域果然没有错。”陈中实老老实实的对姜玉楼说起了他创作中篇小说的原因。他已经不再年轻了,短篇从来不是他人生的全部,而中篇乃至长篇才是他的追求。但是他失败的次数太多,多到他本人都有些麻木,有些不自信。“《康家小院》耗费了我很多心力,但是这个创作过程我真的很满足。也就是这一刻,我才知道中篇和短篇相比,真的是一片不同的天地。”陈中实神情带着一丝感叹,在感叹着做决定的不容易,也是在感叹自己的成功。“陈大哥,你成功了,你写出了一部足够发表,让全国读者看到的中篇小说。”姜玉楼赞赏道。不想,陈中实却摇了摇头,“我知道自己还差很多,即使《康家小院》成功,也只是一时侥幸,说明不了什么。”“不,你错了。”姜玉楼面色严肃,“虽然文学创作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足够的锻炼,足够的写作,足够的知识补充,这次就不是侥幸,而是厚积薄发。”陈中实想了想,点头道:“姜社长,诚如你所说,我觉得现在的工作不适合我。”“为什么呢,文化馆的工作难道不够清闲吗?”姜玉楼问道。陈中实苦笑一声,“尸位素餐罢了。我更想在一个不受打扰的地方,安静地搞创作。”“那你为什么不当作协的专职作家呢。”姜玉楼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也觉得,陈中实这么优秀的作家之所以年过四十还没有迎来大爆发,可能就是因为他在不适合的工作岗位上,耽误了他的发挥。“专职作家?”“当了专职作家,你不需要上班,可以安心搞创作。”陈中实左思右想后,下定了决心,“好,回头我就打申请,这个文化馆的工作我不干了,我要去作协当专职作家!”“陈大哥,虽然你想安心搞创作,可也别忘了补充知识,还有多和作家交流也是成长的一部分,闭门造车永远不会有成果。”每个人的成功必有他的成功之道,这点是学不来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姜玉楼接触的作家也不少,但能像陈中实这样看清自己的,却是少之又少。“陈大哥你这种想法是对的,努力的方向也是对的。”姜玉楼拿起手中的稿子,鼓励道:“我觉得要不了多久,你就能写出比《康家小院》更好,更优秀的作品。”陈中实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带上了几分自信。姜玉楼轻轻地把稿子放到桌上,语气随意地仿佛只是在闲聊,“陈大哥,你读过路谣的《人生》吗?难道就没想过也写一部长篇大作,让世人知道陕西不只有路谣,还有陈中实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