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六十章 《黄土地》上映(1 / 1)

推荐阅读:

'!你们怎么看这部小说?宋文站在宽敞明亮的编辑部内,目光如炬地扫视着四周那些年轻的编辑们。他们或皱眉,或若有所思,或胸有成竹,每个人似乎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很好。宋文没有催促,只是笑盈盈地看着他们,这不仅是普通的询问,更是一次对他们能力的考教。作为编辑,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不就是通过锐利的眼光,从海量的稿件中挑选出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作品吗?这不就像是矿工在矿洞中寻找宝石一般,需要耐心、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而眼前的这些年轻编辑们,正是这一群怀揣梦想的矿工,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在这座文学的矿洞中寻找着属于他们的宝石。这家编辑部虽然成立不足一年,但却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和实力。他们所创办的文学期刊《最文学》,虽然还未能与那些老牌文学期刊相抗衡,但已经隐隐有了取代文学期刊四旦之一的势头。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些年轻编辑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当然,宋文知道,这些年轻编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他们不一定要求每个人都拥有目光如炬的能力,但至少要懂得如何欣赏一部作品,如何从中发现那些值得被传颂的故事和情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文学市场中立足,成为真正的文学编辑。因此,宋文决定给他们一次考教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年轻编辑们一定能够成为文学界的佼佼者,为《最文学》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时,赵子成率先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主编,各位同志,我来咱们编辑部的时间最短,《恋恋笔记本》发表的时候我很遗憾错过了。那时候,我并不觉得有多么可惜,这虽然是咱们社长的作品,但也只是一部爱情小说而已。可直到如今单行本上市,我才发觉自己错了,错得非常厉害。社长的这部作品是非常优秀的爱情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生命、关于坚韧和勇气的作品。通过这部小说,我才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坚定自己的爱情信仰。”众人一怔,觉得赵子成这小子虽然年轻,但也太会吹捧了,这让大家压力都很大啊。宋文笑着鼓励了两句,认可了他的评价,“子成说得很好,很深刻,这证明他在咱们编辑部真的有学到东西,有了长足的进步。”闻言,众人纷纷鼓掌。马嘟嘟道:“同样是爱情小说,如果说《情书》是最凄美的初恋,那《恋恋笔记本》就是最唯美的成全。这两部小说在我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但是社长的《恋恋笔记本》却让我学到了许多,比如叙事结构,比如人物塑造。”赵子成赞同道:“两部爱情小说叙事结构都颇为巧妙,但是《恋恋笔记本》的独特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刘振云听了两人的话,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说道:“你们只看到了叙事结构,我却看到了小说中对大背景的探讨。”大背景?不就是抗日时期吗,社长早期的作品《黄土地》也是以这一时期做背景。刘振云接着道:“在故事中,男女主角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的爱情因此受到了家人的反对和社会的压力,这是其一。女主角本有喜欢的人,可是应为家族的门户观念,被她的父亲选择嫁给一个军官,这是其二。其三,在抗日救亡的时刻,这些资本家,地主家庭受到的影响不大,战争胜利后,依旧过着富裕甚至奢侈的生活,与之相对的,是在他们统治之下那些生活困苦甚至活不下去的贫民百姓,这是其三。”“以上三点,小说中描述的虽然不多,但只要有关于此等的描写却也让人不寒而栗,让人感叹我国胜利之必然。”他的一番长篇大论说讲完,办公室内的气氛却还像他发言时那样沉静。他从那种自我陶醉当中清醒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要是觉得我哪里说得不对,欢迎指正。”“小刘说得非常好,不愧是燕大的高才生。”“这可能就是小说的伏笔吧,不仔细阅读,或者说沉醉于男女主角的爱情,又怎么会发现。”“记得这部作品刚发表的时候还有记者采访,社长好像讲过,故事的讲述人最后跑到岛国去了。”“哎呀,两箱结合,发觉小刘说得太对了。”众人感慨了一阵后,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完后,大家都感觉到对这部小说的了解更深刻了。宋文很满意大家的表现,开口道:“很好,你们就按照自己刚才所说对小说的理解发表到报纸上吧。”很快,十几份由《最文学》编辑发表的评论出现在了各家报纸上。有些评论让读者都感到惊喜,他们没想到,一部爱情小说竟然有这么多看点。其中三篇评论最让他们印象深刻,一篇是讨论小说中的人性和生命,一篇是用《情书》和《恋恋笔记本》做对比,还有一篇谈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阶层百姓的爱情。理所当然的,这些评论又引起

了热烈的讨论,就连许多对爱情小说不感兴趣的读者都有了购买这部作品的冲动。他们想要亲自体验这部小说带来的感动和震撼,想要深入了解那些评论中所提到的精彩内容。……三月份,不仅是《恋恋笔记本》上市的时间,也是《黄土地》在全国上映的时间。这部由姜玉楼编剧,陈恺歌执导,张亿谋摄影的电影在经过并不复杂的后期制作后,顺利通过了审查,得以与全国观众见面。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后,他就没有看过,正好上映当天他有时间,便约了唐月雯一起看电影。在燕京上学的这些年,两人一起在电影院看过几次电影。之所以次数不算多,是因为在八十年代,电影产业尚未如后世这般繁荣,大银幕上的作品数量有限,而能让姜玉楼和唐月雯两人都心动的题材更是凤毛麟角。电影,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之一,一旦票房表现不俗,便能在电影院里持续放映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姜玉楼紧紧握着唐月雯的手,两人一同踏进了放映厅,不大的放映厅已经坐满了观影的群众。相比已经上映了数月之久的老片,还是新片更能吸引燕京地区的观众。姜玉楼轻声问道:“算算时间,咱们也有小半年没来电影院看电影了吧?”唐月雯幸福地点点头,她的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喜悦。其实,对于她来说,看电影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共度美好时光。哪怕只是和他在街道上漫步,她都会感到幸福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甜蜜与温馨。当两人坐下后,又说了些情话。此时,放映厅内的灯光逐渐暗淡,有经验的观众们知道这是电影即将开始放映,带孩子的家长也会小声告诫孩子,让他们不要吵闹,影响到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银幕上的画面开始跳动,仿佛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两人也不再聊天,而是认真地盯着银幕。唐月雯看过《黄土地》的原著,她算是第一个读者,此时即将看这部小说的电影版,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很快电影的画面和声音在周围弥漫开来,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是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文字所无法描述的。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在那里,他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他在亚洲的内陆上平铺而去。他自由的身姿和哀伤的底蕴,是我们想到了我们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地静静的流去。厚重的黄土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小小的人物从地平线之下的黄土地里翻出来,又消失在地平线之外,《黄土地》以这样的入画和出画方式昭告着土地和人的关联。黄土地养育了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然而它又是压抑的。它挤压着淡白而高远的天空,构成了一种亘古不变的压抑性力量。镜头长时间地静止,人物面部表情亦是有意地保持平静。婚礼是红色的,然而并不喜庆,翠巧在门后看到的婚礼和她自己的婚礼,麻木里并无不同,就像翠巧的歌儿唱的,“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黄土地的祖祖辈辈,就这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生活着。当翠巧落水后,唐月雯哭了。如果翠巧活着找到了顾青该有多好啊,为什么她要死呢?她没有办法改变,只有依偎在他的身旁,感受着他坚实的臂膀和温暖的气息才能给予她力量和心灵的安慰。她就这么一直依偎着,直到整个放映厅只有他们两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