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六十一章 指点迷津(1 / 1)

推荐阅读:

当黄土地》的电影上映后,它已然不是姜玉楼的故事,也不是陈恺歌的故事,这是一部属于全体国人的《黄土地》。它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讲述了翠巧的命运,但它又不仅仅是翠巧的命运。它向民族的历史里寻根,也把批判的眼光投射在生养自己的国土。《黄土地》里的象征是如此显豁,八十年代的电影观众不用费力就能辨认出这部电影里对过去反思和希望的意味。所以,尽管它不无缺陷,在电影上映后却收获了不少赞美。《大众电影》:“陈恺歌导演执导的《黄土地》,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中也透露出整部作品对人性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迷信的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电影艺术》:“根据姜玉楼小说改编的电影《黄土地》于近日上映,整部影片虽然有辽阔的天空,无垠的黄土地,还有那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但是,那种沉重的思想仍然紧紧地压在人们心头,一刻也不放松。《黄土地》里的不仅仅有翠巧的不幸,不仅仅是精神上的麻木,还有更多更多的东西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电影故事》:“电影的深处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带有深沉的批判,也带有赞美。影片所提到之处,有嘹亮的信天游,奔放欢快的腰鼓阵,但其中也蕴蓄着无尽的辛酸和悲苦。这么辽阔的手笔,相信只有在带有辽阔苍茫的黄土地才能看到。《黄土地》的象征虽然宏大,却并非一戳即破的空洞纸板。它立得起来。”《最文学》杂志社,姜玉楼翻看了几篇电影评论后,看向了来访的陈恺歌和张亿谋,笑了起来,“《黄土地》的口碑不错,想来到时候会有不错的成绩,这下你们和汪厂长也能安心了。”听了姜老师的赞誉,陈恺歌却是心有余悸,“还好我当时听了您的建议,没有将主题拍得过于黑暗,否则现在舆论对我们和这部电影不会这么宽容。”姜玉楼是看过原版的,原版的画面是不错,也有意境,却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形式与内容之间,他不赞成片面地追求形式之美。于是在拍摄的时候,姜玉楼在肯定了陈恺歌拍摄方向的时候,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观众正确地看待这块黄土地呢?是让观众觉得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有希望呢,还是没有希望呢?好在,陈恺歌最终听从了姜玉楼的建议,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思来。他在展现真实黄土地的同时,也展现了那块土地愚昧外表下潜藏的希望。那些不甘的面孔,希冀的眼神,以及最后那面红旗的到来,就是希望。“我的意见只是其中一部分,终究还是你的导演能力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恺歌,你要相信自己。”姜玉楼鼓励了陈恺歌后,又看向坐在一旁沉默寡言的张亿谋,“还有亿谋,你的摄影能力也得到了好评,不论是影迷还是专业影评人都说这部电影的画面非常优秀。”张亿谋摸了摸头,憨厚一笑,“嘿嘿,姜老师,这次和恺歌拍了这部电影后我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呢。”“知道自己还有不足这点很好,但也不要妄自菲薄。你和恺歌一样,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会有光明的未来。”姜玉楼道。至于什么是正确的道路,他没有细说,未来的路怎么走还是要看他们自己。两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显然将他的话听了进去。他们刚刚结束了一段轻松的聊天,话题从电影、艺术到生活琐事无所不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恺歌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他轻轻地咳嗽了一声,说出此行真正的目的。“姜老师,我知道您一直很忙,但我们这次来是有一个不情之请。”陈恺歌的语气中充满了诚恳和尊重,“《黄土地》已经成功在国内上映,但是我们非常这部影片希望能参加今年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但是,我们对整个流程几乎一无所知,生怕走错了路,所以特地来请教您。”姜玉楼微微一笑,缓缓开口:“戛纳电影节是全球电影人的盛会,但要想在那里崭露头角,确实需要一番准备。”他的话语仿佛带着魔力,让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只剩下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两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深怕漏掉了姜玉楼口中的任何一个字,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戛纳电影节为每一个怀揣梦想的电影人提供了展示才华与能力的平台,想要从中脱颖而出,优秀的电影作品是一方面,投递的方法与技巧也必不可少。”“主办方欢迎世界各国的电影参加,但是由于申请参加电影节电影太多,后来也有了一些限制。不过自从78年后,戛纳又允许个人投递影片,参加电影节。北影厂资源雄厚,背靠国家,倒不用那么麻烦,只要提交申请,投递影片,就能参加。只是想要进入主竞赛单元,却需要符合评审团的口味。”陈恺歌虚心求教道:“姜老师,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的是由什么人组成的?”“由各国电影文化艺术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其中一名担任评审团主席。一般来说担任评审团主席的都是国际知名大导演。”姜玉楼笑着道。两人闻言,都露出了羡慕的眼

神。张亿谋听入迷了,连忙问道:“姜老师,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语言这些我就不说了,还有就是需要准备宣传物料。”“是……海报吗?”陈恺歌迟疑道。“是也不是。”两人:“?”姜玉楼解释道:“为你的电影写一个简练且有吸引力的梗概。就像剧本大纲一样,有助于你向各国版权商人或发行商推销自己的故事创意,从而展示这部电影的魅力。如果你的梗概都没有吸引力,很难说服别人相信你的作品有多精彩。其次是一张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海报。梗概是文字性的宣传,而海报是视觉性的宣传。选择一张你最满意最能表露故事核心主旨的剧照,最好还能够直接引起观众情绪的照片。”随着姜玉楼的讲述,陈恺歌和张亿谋听得是津津有味。这一刻,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站在戛纳红毯上的那一刻,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观众和媒体的目光。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争取。陈恺歌感激道:“姜老师,实在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们很可能会失望而归。”张亿谋也是连连点头,同时又对姜玉楼佩服不已。他觉得没有找错人,姜老师果然见多识广,仿佛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似的。“这张名片给你。”姜玉楼笑了笑,又递给两人一张名片。陈恺歌接过名片,看到上面的名字后愣住了,“角川春树……这是角川书店社长的名片?”他没有想到姜玉楼会给这么一位岛国大亨的名片,又惊又喜,握着名片的手都有些颤抖。“角川社长对电影节颇有研究,本人也有经验,你们要是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打他的电话,到时候报我的名字,想来他会告诉你们一些关键的知识。”送走情绪激动的两人,姜玉楼笑了笑,重新埋头在桌前。三月的阳光,如同细沙般柔和地洒在学校的每个角落,为每一寸土地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暖意。春天的气息在校园内弥漫,与书香交织,让人不禁陶醉。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学校的大门再次敞开,迎接了新一学期的开始。这是姜玉楼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意味着他终于要毕业了。只是毕业前,他的论文还是少不了的。本来姜玉楼还以为论文是后世才有的东西,没想到八十年代就要写论文了。他没有想过敷衍了事,季主任可是警告过他,写论文要是敢不用心就不让他毕业。姜玉楼当时就eo了,他相信季主任不是在吓唬他,而是真的敢。不过,对于他来说,论文并不难写。他决定以《对今后文学发展方向的分析》为题,撰写一篇论文。他要用自己的笔,描绘出文学未来的蓝图。自从开始写论文后,每一天,他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他的笔下流淌着墨水,也流淌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都融入到了这篇论文之中。随着论文的逐渐成型,姜玉楼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平和。他知道自己正在完成的论文也许很重要,不仅关乎他个人,更关乎整个文学界未来。他要用自己的论文,为文学的未来指明方向,为文学界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你们一直叫我姜老师,如今我就让“姜老师”这个称呼名副其实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