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四百六十三章 亲自指导(1 / 1)

推荐阅读:

当天莫唁便带着姜玉楼去了此次进京所住的招待所。在招待所,姜玉楼见到了莫唁所在部队来京的带队领导。对方是个中年人,没穿军装,姜玉楼也分辨不出对方是哪一级的。“莫唁,这位是?”那人看到莫唁和姜玉楼后,皱眉问道。莫唁连忙介绍道:“张营长,这位是《最文学》的社长姜玉楼,姜老师。”然后,他将事情经过简单扼要地说了出来。张营长听罢大喜,连忙伸出双手,“哎呀,原来您就是姜老师啊!”“张营长,你好。”姜玉楼笑着和对方握手。“姜老师,我可是非常喜欢您的作品,《黄土地》《暗算》和《扬名立万》我都看过,写得非常好。尤其是《暗算》,我们部队里的兵都很喜欢看。”张营长突然神秘兮兮地看了四周一眼,然后小声问道:“姜老师,《暗算》里的故事是真的吧,是不是都有原型啊?”姜玉楼有些想笑,原来这位张营长也有八卦的一面啊。他含糊着糊弄了过去,末了张营长还一副我都懂的样子,让他觉得有些想笑。两人又聊了一阵后,终于提到了莫唁。姜玉楼拍了拍莫唁的肩膀,说道:“莫唁很有写作天赋,他这次给我们杂志社投了两篇稿子,我觉得有发表的潜力,但是需要改稿子。我大致估算了一下,需要三五天时间,就是不知道张营长这边能不能给批个假。”“什么,小莫的作品真能发表到《最文学》上?”张营长看了眼莫唁,很是吃惊。随着《最文学》在文学期刊市场上的稳定发挥,越来越有名气,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更是与日俱增,能在上面发表作品的作家,也得到了舆论的普遍认同。而莫唁呢,一个部队里的排级教员,小学文化水平,他的作品能发表在《莲池》已经是引起轰动了,更别说《最文学》。能在那份杂志上发表作品的,不是大作家就是未来的大作家啊!“当然可以了,我不是说了吗,莫唁真的很有潜力。”张营长感慨道:“看来这些年,小莫真的在部队成长了许多。”莫唁是他看着成长起来的,入伍没多久,莫唁就当了班长,后来又当了保密员,之后还是他同意莫唁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也就是莫唁当图书管理员的这四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有了丰富的文学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写作水平,才有了处女作在《莲池》的发表。“姜老师,我们小莫以后也能成大作家吧?”“哈哈,只要他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未来肯定能成为大作家的。”听到姜老师和营长的夸奖,莫唁有些羞涩地低下了头。他知道,眼前只是他文学道路上的一个小小起点,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也深知,只要一直努力下去,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阅读、写作、思考,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人生,努力向自己的偶像姜老师靠拢。两人谈得投契,张营长是个爽朗的人,再加上莫唁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对所在部队也是件好事,便同意了莫唁的批假。不过几人的动静很快吸引到了招待所的其他战士,当他们知道姜玉楼来了的时候,都很激动。如张营长所言,不少战士都深深地喜欢着《暗算》这部谍战小说。他们不仅在书页间追寻着故事的脉络,也在广播剧的声波中感受其魅力,更在电视剧的荧幕前为之动容。此刻,当他们真正面对这本小说的作者时,内心中的激动与好奇如潮水般涌动,仿佛有一肚子的话想要倾诉。姜玉楼对于和战士们的交流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战士们虽然可能并未接受过太多的文学熏陶,但他们的纯朴与真诚,他们的光明磊落,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们不会拐弯抹角,不会藏着掖着,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让姜玉楼感到与他们交流起来格外的轻松与愉快。于是,他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与战士们分享了许多关于《暗算》创作的趣事。他描述了当初是如何在脑海中构思出这个故事的框架,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填充细节,让这个故事逐渐变得丰满起来。他还谈到了广播剧和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过程,那些幕后的故事,那些鲜为人知的艰辛与欢乐,都成为了战士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最后,当天色渐渐黯淡,姜玉楼与战士们的交流也慢慢落下帷幕。他自己也没想到,这次本来是为了给莫唁请假,却意外与战士们有了交流,不仅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群可爱的人,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 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人在等待着他用文字编织的奇幻世界。眼见天色不早,张营长邀请姜玉楼吃饭,他推辞不过只能吃了一顿饭,顺便还把莫唁给叫上了。张营长本来提议到外面吃顿好的,但被姜玉楼拒绝了。战士很辛苦,工资也不高,还是在招待所的食堂吃一顿好了。“姜老师真的太客气了。”“我很少吃招待所的饭,也挺感兴趣的,张营长可别让我少了难得的体验机会。”<

/p>“姜老师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拒绝不成?”张营长握着姜玉楼的手,脸上感慨之色愈浓。他哪里不明白,姜老师不是想体验招待所的大锅饭,纯粹是想给他这个大头兵省钱。“姜老师太会做人了!”莫唁这个小透明在一旁说不上话,却不妨碍他佩服姜玉楼的为人。几人结伴去了食堂,只是不知怎么的,消息泄露出去,好多其他部队的领导也跑了过来。最小的都是营长,还有师一级的长官想见姜玉楼这个大作家。最后没办法,拼了大桌子,众人才将将坐下。不得不说,招待所的饭菜真一般,即使在这儿吃饭的有师长。姜玉楼倒是和部队领导相谈甚欢,莫唁却一直晕晕乎乎的。他不是没见过这么大的领导,而是没有和大领导在同一个桌子吃饭。这一刻,他想起了一句名言,“大丈夫当如是!”他看着同桌的姜老师,眼前的人就是他的明灯,他的榜样啊!吃完饭后,莫唁从招待所里搬了出来。他要住在姜玉楼给他找的地方居住,直到他改完稿子。“在燕京期间,你就住这儿,安心把稿子改完,争取赶上第二期的《最文学》。”“好的姜老师,这里的环境可太好了,比我在部队里要好太多。”那可不,姜玉楼给他找到的住所可是筒子楼,可不比部队大通铺好吗。“之后几天你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找我。”将自己在杂志社办公时间告诉莫唁后,他就离开了。第二天,莫唁改了遍稿子,本来还挺满意的,不过又想到了姜玉楼所说那句“作家要有自己的东西。”便又不满意了。于是乎,他带着稿子到了杂志社。他来的也凑巧,姜玉楼刚从学校赶来,要不然他还得等一段时间。“姜老师,我这里有点问题,想请教您一下。”莫唁开始一一提出心中的疑惑,希望得到姜玉楼的指点。每当他说出一个问题,姜玉楼都会轻轻地点头,然后用他那沉稳的声音给出答案。他的答案并不直接,而是留给莫唁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就这样,两人的一问一答一直持续着。莫唁的疑惑如同被姜玉楼的智慧之光逐渐驱散,他的心中开始变得明朗起来。他感受到了姜玉楼的知识面之宽广,仿佛一座深不见底的宝库,让他惊叹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唁的疑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仿佛找到了新的方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姜玉楼的耐心解答和智慧引导。天色渐渐暗淡,办公室的时钟悄悄跳过了下班的时间点。姜玉楼的余光扫到窗外,看到街灯已经亮起,他微微笑了笑,对着旁边的莫唁说:“咱们这一问一答的都忘了时间,时间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莫唁坐在那里,目光仍然紧紧盯着姜玉楼。对于他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对话,而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亲耳听到国内顶尖作家姜玉楼传授写作的经验和心得。这样的机会,在莫唁看来,是无比珍贵的。“姜老师,您再给我讲讲吧。”莫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恳求和期待。他希望能够从姜玉楼那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姜玉楼看着莫唁那一脸渴求的表情,心中不禁感叹年轻人的热情和决心。他明白,对于莫唁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每一个能够学习的机会都是宝贵的。于是,他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说:“那行,我就再讲一会儿。”接下来的时间里,姜玉楼继续分享着他的写作经验和心得。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让莫唁听得如痴如醉。而莫唁也抓住机会,聚精会神听讲,希望能够将姜玉楼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多年以后,当莫唁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时,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一天所发生的一切。那一天,他不仅学到了宝贵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姜玉楼那种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莫唁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境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